里岔黑猪

  里岔黑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品种,素有“南太湖,北里岔”之称,是青岛市里岔当地群众长期择优纯繁、继代选育形成特色的地方品种,被誉为“国宝”。养殖历史悠久,其身腰长,形体高大,毛色全黑,瘦肉率50%左右,具有实用性强、繁殖率高的特点。1985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的优良地方猪种,已列为国家一类畜种资源重点保护,也是我国唯一、世界第二个有多肋性状的猪种。

        一、里岔黑猪 形成的历史与分布现状

  里岔黑猪 以其产地和毛色得名,原主要分布于胶州市西南部的里岔、张应、张家屯和胶南、诸城高密等地的丘陵地带。1972年,山东在猪种重点调查中,发现胶县里岔黑猪。此后,昌潍地区及有关县多次对里岔黑猪进行调查和鉴定。历史上当地饲养的属华北型黑猪。1940年前后曾引进巴克夏猪、哈白猪、长白猪等,但外来品种由于不适应当地饲养管理而被淘汰。当地群众通过长期择优选留、繁衍继代,逐渐形成了里岔黑猪。里岔黑猪是受外来猪种影响极小,或基本不含外血的地方猪种。据1977年对胶南地区三里河遗址的挖掘,在一个墓穴中发现了三十多个猪下颌骨,还有猪簋等冥器,通过C14测定,有3390±150年历史,据考证,这就是里岔黑猪的前身。随着经济和社会进步,这一品种黑猪在适应恶劣自然条件、杂食耐粗饲、多胎高产方面以及外型和肉质方面都不断提高,使这一优秀地方猪种保留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二、里岔黑猪 品种外貌特征

  里岔黑猪从外型结构看有以下特征:体躯长、胸部浅、胸围比体长小15cm,乳头一般为7对以上,后躯稍欠丰满。里岔黑猪全身被毛与皮肤为黑色,极个别的有棕毛,头脸清秀,头较圆,脸较短,前额有明显的菱形皱纹,耳大向前倾,咀筒较粗,背腰平直,肢蹄结实,腹大而不下垂。
  里岔黑猪的显著特点是体长。通过采取X线拍片或屠宰目测对其椎骨数目进行检测发现,该猪种的颈椎、荐椎数目与其他猪种相同,分别为7枚和4枚,而胸椎与腰椎总数平均为21.5枚,比其他猪种一般胸腰椎20枚左右多1.5枚,接近长白猪。

        三、里岔黑猪 生长发育特点

  里岔黑猪适应性广,耐粗饲,繁殖性能好,屠宰率高,瘦肉率高,肉质鲜嫩。突出的性状是比一般的猪多1-2个胸腰椎,育肥期日增重735克,料肉比为3.04:1,瘦肉率达55.17%;种公猪在标准饲养条件下,6月令体重达101.21千克,日增重717克,母猪平均达到102.86千克,日增重714克。

        四、里岔黑猪 繁育性能

  1、 产仔性能:初产母猪平均窝产仔8.85,出生重平均1.28千克,60天断奶体重18.07千克;经产母猪窝产仔数平均为12头,初生仔猪重1.19千克,60日龄断奶窝重150千克;母猪平均乳头数为13.68个,哺乳性能良好,保育性强。

  2、肥育性能:一般饲养情况下,育肥猪六个月体重达90千克,平均日增重600克左右,料重比为3.3-3.5:1。里岔黑猪眼肌面积大,经140天育肥,屠宰率为71%,瘦肉率为50%以上,胴体膘厚2.8厘米以下,胴体长82厘米。

        五、里岔黑猪 猪肉特点:

  里岔黑猪 肉质良好,肉嫩、味鲜和芳香浓郁。肌肉肉色(3.4)分级、大理石纹(2.6)分级、pH(6.2左右)、熟肉率(68.8%)较高,失水率较低(20%),其生长周期顺其自然,而肌纤维则较细,所以肉质细嫩。猪肉切面有特殊芳香气味,具有明显的大理石纹,口感酥嫩,鲜美多汁,胆固醇含量低,富含氨基酸,堪称顶级生态健康食品。

  里岔黑猪 具有适应性强、耐粗饲、繁殖性能好、屠宰率较高、瘦肉较多、肉质鲜嫩等特点,特别是肋骨数较多、体驱较长,尤属地方猪种的独特优点,是华北型猪中的一个宝贵“基因库”。